建筑固废是指房建基础设施拆建或修缮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弃混凝土块、废弃沥青混凝土块、散落砂浆、混凝土和碎砖渣等。随着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每年仅建筑施工产生的建筑固废就达数亿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大量建筑固废如果露天堆放或直接填埋,存在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建筑固废的再生利用技术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难点工作之一。道路工程蓬勃发展需要消纳大量的砂石资源。将建筑固废应用于道路工程建设,既解决了建筑固废的大规模处置难题,又满足了道路工程建设中不断增长的原材料需求。
建筑固废在城市垃圾中属于*清洁的垃圾,除少量的木料、金属、和塑料外,无机化合物材料通常占比达90%以上,包括45%以上的废弃混凝土和约占40%的废砖石块,其具有耐酸耐碱、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是的可再生建筑原材料。建筑固废在道路工程中再利用的形态包括再生集料和再生微粉等。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与公路工程天然骨料相比,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存在“强度低、密度低、吸水率高、吸油率高”等缺点,直接用于路基、路面材料时,强度、水稳定性和抗开裂性等难以满足规范要求。研发再生骨料改性技术,是推动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国内外围绕再生骨料改性技术,已有基于石灰稳定再生骨料应用技术、水泥·乳化沥青·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增强剂、再生骨料渗透结晶强化技术、再生骨料表面活化处理技术和高浓度CO
气体强化技术等。其中,复合增强剂与渗透结晶增强技术,均为通过助剂材料与骨料中钙离子的化学反应,生成无机聚合物,起到连接再生骨料内部孔隙并把孔隙填充的结构重塑作用,可有效提升再生骨料的抗压强度。再生骨料表面活化处理技术使用有机硅树脂基对再生骨料进行表面改性,通过固化成膜技术实现孔隙和微裂缝的预处理,可有效降低再生骨料的吸水率,提高抗水损害性能;或通过碱激发废旧混凝土材料,实现强度和抗磨耗性能的提升。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超过20个州在公路建设中使用了再生骨料,德国在道路基层亦大规模使用建筑固废。1991年,中国在合宁(合肥到南京)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中,利用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制备再生混凝土。2004年,同济大学在校园内铺设了一段基于再生骨料的再生路,至今仍在使用。目前,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已实现在底基层、基层和面层等全路面结构中的应用,已有《混凝土用再生粗霄料》(GB/T25177-2010)、《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IT240-2011)和《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JC/T2281-2014)等国标和行标。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建筑固废再处理中粒径小于0.16mm的细小颗粒,统称为再生微粉。再生微粉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实现建筑固废全粒度梯级再利用的关键技术。再生微粉的SiO
和CaO含量高,具有一定的活性,经物理激发、碱激发或热处理后,可部分替代混凝土制备时所需的胶凝材料。建筑固废再生微粉在胶凝材料体系中的资源化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和成熟,而在道路工程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中相对较少,仅包括替代矿粉和路基因填等。再生微粉的粒型杂乱、内部多孔、吸水率高、吸油性强等缺点,制约了其在道路工程领域的应用。2020年4月,行业标准《建筑固废再生砂粉》(JC/T2548-2019)正式颁布实施,为建筑固废再生砂粉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指导与依据。
针对建筑固废中废陶瓷和废玻璃等其他固废材料,国内外亦有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例如有研究表明,废陶瓷粉可部分替代矿粉、陶瓷集料可用于改善路面抗滑性能和热阻性能等。掺量对基础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筑固废与胶结料间的界面粘结特性、混合料级配优化设计方法等,是此类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