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对健康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他们越来越重视贴身服装的卫生性能。其中,具有抗菌效果的内衣(裤)逐渐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GB/t20994.2-2007:吸收法定量检测与评价。测定洗脱液中的细菌数,计算抑菌值或抑菌率,评价样品的抑菌效果。
结果表达式:以抑制值或抑制率的计算值为结果。抑菌值或抑菌率计算值为负时为“0”;抑菌率计算值>99%时为>99%。
抗菌效果评价:当抗菌值大于或等于1或抗菌率大于或等于90%时,样品具有抗菌效果。当抑菌值大于2或抑菌率大于99%时,样品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健康与安全
(1)甲醛
在织物上,甲醛主要来源于染整过程中使用含有甲醛的整理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0个样品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2)五氯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五氯酚是典型的溶酚型有机抗菌整理剂的代表。研究表明,残留的五氯酚可通过人体皮肤接触引起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过量的五氯酚可引起白血病、淋巴瘤和软组织肉瘤。在抗菌纺织品的染整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含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洗涤剂、整理剂等助剂,这些助剂毒性大,难以生物降解,进入人体后会产生雌激素样作用。
选择抗菌内衣(裤)时,应先购买有完整标识的抗菌内衣(裤)。标准化标识不仅应包括企业名称、地址、产品标准、安全类别等信息,还应包括产品的抗菌性能、抗菌类别、特性和注意事项(如使用范围等)。
应尽量购买浅色、宽松、柔软、透气的内衣(裤),以保证健康舒适,避免深色遮盖疾病信号,避免紧绷造成的压迫感,以及质地粗糙、坚硬造成的不干燥感;内衣(裤)应在首次使用前洗净,去除可能残留的物质化学品;日常穿着后,单独用温水手洗,使用专用洗涤剂,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洗涤后在通风良好的地方用力擦干,避免日晒。有些产品的抗菌效果会随着磨损次数和洗涤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建议消费者定期(2-3个月)更换抗菌内衣(裤)。